|
提到普洱茶,存茶是一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但對於茶倉的認知,似乎總是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。
記得網路上茶前輩們曾說明過,小弟就個人"認知"(因為只是聽說),整理一下。
茶倉的開始應該只是單純的存放茶葉,所以在雲南有茶倉、在香港也有茶倉、其他地方也有茶倉。
然各地溫濕度不同、存茶量和存放時間的不同,漸漸形成各個茶倉有各自的"風味"。
開始的茶倉確實只是單純的存放,所以沒多大的處理。
直到約90年代時(年代猜測的),大家開始喝老茶後,才開始重視茶倉。
尤其發現香港放老茶的倉庫會有不同的風味,特別稱為港倉。
剛開始的大家的茶倉應只是一般的存放,所以小弟認為那時的茶倉都是"乾"倉,但因為香港的倉有特殊的風味所以特別稱為港倉。
後來有些存茶的人認為增加"濕度"可以加速茶的陳化,所以便在茶倉增加濕度,一般稱為技術倉或說是濕倉。
有人認為"港倉"就是濕倉。也有人認為沒進過香港的茶倉,茶便不會轉換。
這都有偏頗,其實茶倉中還有許多的技術是存茶人自己的獨門絕技,如擺茶的位置、水溝、通道的設置...等等。
茶倉對於普洱存茶相當重要,提供個人理解與大家分享。
至於個人的存茶,也是可行的,只是大家對存茶認知的觀念要"正確",存的茶才會越陳越香。
關於個人存茶,可看一下小弟之前寫的一些個人認知:成為好茶的原因2----存茶的過程
ps:補充說明小弟存茶的認知,地點是以台灣的溫濕度評估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