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度 1|
08年時的秋老虎發威的午後,騎車到板橋一家茶行,老闆姓李,年紀很輕,操著泉州口音,從香港過來,早期父親是從事紫砂壺生意,後因茶壺崩盤後則賣起普洱茶,目前在廣州設有據點。
在與老闆閒談時,得知他的茶來源以香港入倉為主,本身在易武訂製些新的普洱茶,過去台灣的普洱茶絕大部分都是從香港進口,如果說沒進過倉,那是不可能的,相對的只有近幾年大陸在炒未入倉的茶,其實未入倉的茶對於陳化的變化沒有多大幫助。老闆拿出2001年省茶公司8582輕入倉的茶及未入倉的7542茶來做比較,8582已出現樟香氣味,而7542則感到原本青茶的梅子味,所以讓我可以確認,以前所謂的樟香、蘭香、荷香、參香,與倉儲有很大的關係。
普洱茶磚98’在香港購買,現充滿参香味,這茶在當時一定進過香港倉,因為屬於大宗貨所以放在倉庫慢慢賣,直到今日陳化出參香味,與01’未入倉250g茶磚比較,這塊茶磚則沒多大的改變。另一餅90’的8582未入倉勐海茶餅,比剛買時好喝,只是沒有很明顯的樟香,如果是入過倉的8582則以現在來品飲,樟香味已顯現出來。
普洱存放的確是門學問,香港的倉儲的成熟度最高,因為普洱茶在香港存放的歷史最久,早期台灣賣普洱茶的人,會將自家的茶說為是乾倉茶,而臭曝茶說為濕倉茶,現今想起的確好笑,所謂乾倉或濕倉都是進過倉,只是有些進倉後遭作手,如大量灑水,或用悶熱逼熟等手段,但跟現在所言的未入倉的茶是最好的,這其中弔詭的是存放的地方該稱呼何名,好壞的判斷應該是存放的專業及技術的表現,所以自行存放還不如請專業的人來存放,如果自己要享受存放的過程,則建議量已可自行掌控為宜,不然茶受到傷害的風險,最後連一片茶都不存在,那真讓人扼脕的。